日新桃花与河内人过春节赏桃花乐趣

日新桃花与河内人过春节赏桃花乐趣

日新桃花与河内人过春节赏桃花乐趣
日新桃花与河内人过春节赏桃花乐趣 ảnh 1日新桃花。图自越通社

日新桃花是春节期间河内乃至越南的文化象征。每年春季来临,桃花的颜色遍满了家家户户和条条街道。

现在,日新桃花品牌不仅在国内知名而且在国外也是闻名遐迩。

每年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每支桃花又给生活在海外的越南侨胞带来家乡的气息。

日新桃花之前在田地里种植,之后由于城市化进程,要转移到红河滩地种植。这里天和地利,桃花更有机会缤纷怒放,打造特色品牌。日新桃村于2015年曾被授予“传统工艺村”名称。

每年从11月到次年1月,河内市日新桃花村开始进入复种季节,花匠进行桃树芽接为明年移植做准备,同时疏去枝条叶子,让桃花时准时开花。

为了满足客户赏桃需求,日新人常选购姿态优美的野桃回来作为占木同大红桃或粉红桃进行芽接,创造出鲜艳亮丽的桃花。日新花农的种植、芽接技术达到很高水平,特别是近几年天气异常仍确保桃花在农历新年适时绽放。

赏桃花是越南北方春色的特色,也是一个高雅、优雅、简单,但很讲究的爱好。选择桃花要选择花、花蕾、形状、根等的和谐。

日新桃花品种丰富,主要有盆栽桃花、古桃树和桃枝。盆栽桃花树根是天然碧桃,不杂交,因此容易控制开花期。

盆栽桃花根据大小分为两类,小一类花开之时陈列于桌子上欣赏,大一类主要在宽敞的办公场所或面积较大的房子摆放,树态十分优美迷人。盆栽桃花和古桃树养护非常费力,从施肥、摘叶至整形修剪等环节都要十分讲究。桃枝主要有椭圆状,小的桃枝可摆在供桌上,大的插在花瓶里。日新桃花花朵一般有16片花瓣以上,直径约2厘米,花蕾和叶芽分布合理。

日新桃花与河内人过春节赏桃花乐趣 ảnh 2日新桃花是河内乃至越南每逢春节的代表性花卉。图自越通社

日新桃花品牌以“鲜红大朵”的碧桃成名,花朵丰腴,色彩艳丽,一般有24片花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除了碧桃外,日新粉色桃花也是名满天下的。日新粉色桃花重瓣,颜色鲜艳,树干和碧桃一样灰褐色,粗糙有孔。

在日新也有白桃花,但不多。主要嫁接在一支碧桃或粉色桃支上。

日新还有一种十分珍贵的桃花,即“七寸”桃,这种古桃树生机勃勃,树姿优雅、花色鲜艳,但养护技术必须认真细致。之前只有贵族和富裕家庭才买得起这种桃花。“七寸”桃可从树根儿开花,树枝每一寸可开至七朵花,因此被称为“七寸”桃。这种树皮暗灰色的桃花一般每两年才有一年赶上春节时开花,花开越少越珍贵,每朵花象征着昌盛和吉祥。

日新桃花是河内乃至越南每逢春节的代表性花卉。春节到来,桃花的红色又染红了每个大街小巷,使春节的气氛更加浓郁。真是“一树桃花满庭春”,桃花开了就是春节到了。(越通社/民族与山区画报)

VNA

推荐

高棉佛教徒将入夏蜡烛和四类供品带到芹苴市安宁乡邦戳村慈悲寺供奉僧人。图自越通社

南部高棉族同胞独具一格的入夏节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高棉族南宗佛教同胞都会热闹举行入夏节(Chôl Vossa),开展许多独特的仪式。其中,献蜡烛上寺的仪式极具文化特色,助力丰富南部高棉族同胞的精神生活。

美善陶瓷产品

保护与发展美善陶瓷手工艺

根据第2208/QĐ-BVTTTDL号决定,广义省平山乡美善陶瓷手工艺近日被文化体育与旅游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汤汁米线的汤底是由鱼露和去骨的鳢鱼、拟平牙虾虎鱼、鳗鲇鱼、虾肉、猪肉和蘑菇等食材结合而成

著名的汤汁米线

汤汁米线是茶荣(现属永隆省)的著名特色美食,带有浓郁的地方风味,体现越—华—高棉族文化的交融。

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特色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其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图自越通社

在校园里保持西原文化的灵魂

近年来,得乐省教育与培训部门积极与文化部门合作,开展了许多项目和措施,举办了多项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向学生们传授有关传统文化之美的知识。

北河白色高原传统赛马节越南 “独一无二”的比赛。

北河白色高原上精彩的赛马节

老街省第十八届北河白色高原传统赛马节吸引了众多民众和四面八方游客前来参加,并为骑手们加油助威。这是越南 “独一无二”的比赛,因为骑手都是来自老街、宣光和山罗等省份山区县的农民。

“赫蒙风格土锦刺绣合作社”为近50位高山女性提供稳定收入。图自越通社

安沛高山区织锦业的守护者——李氏宁

在赫蒙族同胞的信仰与文化中,传统土锦是民族的灵魂与根脉,在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怀着传承与发展土锦产品的愿望,安沛省木江界县制古牙乡的蜂蜡绘画艺人李氏宁已将赫蒙族传统土锦走进国门、被誉为“土锦守护者”。

屋顶翻修工作同步有序进行。

嘉莱省坤索拉龙屋重披新装

在风吹林海的西原上,嘉莱省诸巴县河西乡巴拿族人心中的“精神之心”—— 坤索拉龙屋在经历了多年的日晒雨淋之后终于换上了新屋顶。没有机械设备,没有钢筋混凝土,这是充满了社区精神的工程,由村民凭借其双手、记忆和对文化的热爱重建而成。

春幡子是戈族人与神灵之间的精神纽带。图自越通社

广义省戈族同胞春幡子装饰艺术

广义省的每一个少数民族社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春幡子装饰方式。其中,广义省茶蓬县戈族同胞的春幡子装饰艺术刚被文化体育旅游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邦美蜀市阿科东村被选为试点开展社区旅游模式的地点,从而在得乐省其他村庄扩展社区旅游模式。

“城市里的村落”—— 阿科东

阿科东村(音译Ako Dhông)位于热闹的邦美蜀市中心,面积62.3公顷,共同居住着247户家庭,被誉为目前得乐省最美的少数民族村落之一。

越南国家主席梁强在胡志明市越南佛教学院(平政县黎明春乡)出席2025年联合国卫塞节开幕式

推广佛教对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见解

2025年联合国卫塞节不仅是纪念释迦牟尼佛一生中三件大事的节日,也是促进和平、团结、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广友好、融合国际社会的越南形象的国际论坛。佛教最大的文化、信仰和学术盛会正在胡志明市越南佛教学院举行。

外国游客参观位于胡志明市第三郡第五坊阮廷炤街287/70号的国家级历史遗迹——“1968年戊申年春节西贡特工突袭独立宫所用的武器藏匿地下室”

追寻西贡特工的足迹

在南方革命最艰难、最困苦、最激烈的岁月里,西贡特工部队因屡建奇功而被人们反复提起。尽管50年已经过去了,但那段辉煌岁月的印记,至今仍在胡志明市的许多地方得到保留。

斯丁族文化保护区是一个生动再现斯丁族族人日常生活、风俗习惯、节庆和民间艺术的地方

怀念本波村的舂米声

在这个历史性的四月里,位于平福省布当县平明乡本波(Bom Bo)村的斯丁族(S’tiêng)文化保护区充满了编织和舂米等体验活动的热闹气氛,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旅游团来这里参观旅游。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是重温斯丁族人在抗战时期的英勇豪迈历史,观看战争纪念品或沉浸在斯丁族独特、多元的文化之中。

黎明之光高棉艺术团艺术家在胡志明市独立宫表演“椰瓢舞”节目

保护和弘扬高棉族传统艺术的摇篮

黎明之光高棉艺术团是九龙江三角洲地区舞台艺术爱好者耳熟能详的名字。该艺术团于1963年成立于茶荣省桥棋县三义乡,是南部地区首支革命性的高棉艺术团。黎明之光高棉艺术团当初约有40名成员,主要编排并演出高棉族游鸡(Dù kê)艺术歌剧和传统舞蹈、西原各民族的传统舞蹈并用越南语和高棉语演唱革命歌曲。

牧民伊沙挪的大象赫昆(左)在大象化妆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邦敦大象节令人印象深刻

2025年邦敦大象节3月12日在得乐省克邦敦县隆那边境乡举行。这是纪念邦美蜀大捷和得乐省解放50周年(1975.3.10-2025.3.10)暨2025年第九届邦美蜀咖啡节框架内的活动之一。

倍唱—从宫廷到民间的行程

倍唱—从宫廷到民间的行程

倍唱(Hát bội)被誉为越南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这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舞台艺术类型,不仅带来欢乐的氛围,还传递了深刻的道德教训和文化价值。

移灵县民族寄宿制高中学生在一次课外活动中穿着传统服饰。

西原土锦之美

西原地区每逢春天到来,当一片片咖啡园的白花盛开的时候,林同省移灵县戈豪族人民便穿着土锦衣服,翩翩起舞,踏青赏春。这不仅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更是对传统民族服饰的传承。

出于对山旨民歌的热爱,2011年,林明萨先生已成立坚劳乡山旨民歌俱乐部。

山旨民歌——坚劳乡的文化遗产

北江省陆岸县坚劳乡世代居住着7个民族,其中山旨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的山旨族人仍然保留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价值,最为突出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旨民歌。

那岩节上再现练兵与抗敌活动。图自越通社

新春欢度那岩节

每逢正月十五日到来时,谅山省北山县镇安乡的岱依族人都举行那岩节(音译:Ná Nhèm,即黑脸),旨在祈求家家户户平安顺遂,好运降临。

阿若村(Aró)戈都族同胞新公房欢庆活动。图自越通社

戈都族人欢庆新建公房

陵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阿陵门表示,欢庆新建公房是戈都族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以此感谢并激励所有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同时传承和弘扬独特的民族文化。

罗寺赛牛节是七山地区高棉族同胞的特色文化。

亡人节赴罗寺观看七山赛牛节

每逢亡人节(Sen Dolta)到来,安江省七山地区高棉族同胞都热切地参加罗寺(chùa Rô)赛牛节。这是当地独特文化活动,吸引众多居民和游客前来观看与鼓舞,营造民族热闹团结的氛围。

赛龙舟是拜月节最具吸引力的比赛。

朔庄省各乡村春意盎然

在2025乙巳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日子里,记者们在来到朔庄——京族、高棉族和华族三个民族文化交汇之地时就充分感受到欢乐祥和的气氛。在春意盎然的气息,各乡村仿佛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开源仪式是土族同胞向游客介绍其独特传统文化特色的良好机会

令人着迷的土族民间歌舞

土族是热爱文艺的民族。因此乂安省葵合县义春乡莫新村土族同胞的民歌、民族舞蹈和童谣儿歌得以保存和传授,以弘扬与发挥良好的传统价值。

博松望萨松隆寺以独特的高棉族建筑风格成为到访朔庄省的游客不可错过的信仰旅游目的地。图自越南画报

朔庄省依托高棉族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旅游精品

朔庄省是高棉族同胞聚居最多的省份,占全省人口的30%以上(约36.1万人)。全省高棉族南宗佛教寺庙共93座。朔庄省明确将旅游业打造成经济支柱产业,其中推动与高棉民族文化相关的信仰旅游发展。

和平省芒族的村寨

探访芒族文化之地

和平省居住着许多民族,其中芒族为主,占全省总人口的63%。这里以“碑、旺、汤、洞”四个古老芒族区和超1万年的“和平文化“”的存在而闻名遐迩。随着时间长河流淌不息,和平省芒族已创造和维护了丰富、多样的文化。